查看原文
其他

经典咏流传:李清照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请您关注➤ 聆听最美好声音 2021-07-31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蔡琴演唱李清照《如梦令》


秦海璐演唱李清照《如梦令》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作者: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何当共读香云帙,最是诗情画意时”。我们这两周来一直在情诗和唯美诗词系列里讲李清照,讲千古李易安。讲到《声声慢》我自己以为也已经到了情难自已,难以维系的地步,把自己讲得感冒、讲得发烧、讲得彻夜难眠,所以本来也以为到《声声慢》一定是有关李清照的最后一篇了。可是昨夜彻夜难眠,想来想去一个负责任的学者,去解读像李清照这样的千古以来的伟大词人,不能只有感性的解读,还要有理性的思考,这才是负责任的态度。所以今天再讲一首李清照的《如梦令》,借这首小词,我们回头审视一下,李清照为什么可以成长为“朗朗清辉照古今”的千古易安居士。
词云:“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有关这首词有几个要交代的地方。第一,《如梦令》的词牌,它其实是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也就是著名的爱唱戏的李天下(欧阳修《伶官传》,“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所创作的,它原来的词牌名叫《忆仙姿》,也叫《宴桃源》。有一种说法是说,苏东坡因为李存勖xù的词中有“如梦”,“如梦”之句,就把词牌改作了《如梦令》(此调本名《忆仙姿》。创调之作是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词,词存《尊前集》:“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风舞凤。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周邦彦又因此词首句改名《宴桃源》。沈会宗词有“不见不见”叠句,名《不见》。张辑衣“比著梅花谁瘦”句,名《比梅》。《梅苑》词名《古记》。《鸣鹤余音》词名《无梦令》。魏泰双调词名《如意令》。苏轼用此调时改名《如梦令》,其词序云:“元丰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浴泗州雍熙塔下,戏作《如梦令》两阕。此曲本唐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东坡居士一改之后,这首小令确实大放异彩。但是有关这个词牌的创作,成就最高的毫无疑问是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我们在此前讲过她的《昨夜雨疏风骤》,也是一篇非常经典的作品,但在那一篇之前的《如梦令》最有名的就是《常记溪亭日暮》,所以第二个问题就是李清照这首《如梦令》它的创作时间问题。

有一派观点认为,两首《如梦令》的创作时间大致相当,都应作于李清照婚后的时光,也就是李清照十八岁到二十三四岁之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首词,这首小令该作于她婚前,也就是李清照从明水老家来到汴京之后所作,大概也就是十六七岁,总之应该在十八岁她嫁给赵明诚之前。甚至有些人认为这首词应该是她的处女作,所以在有些李清照的作品年表里,我们可以看到它就列在十六岁,是李清照所能看到的最早的一篇词作。我个人比较同意后一种说法,也就是这首词作应该是李清照在婚前所做,甚至是刚刚来到汴京不久所作。

这样一来呢,就导致我不能同意我的师爷,也就是著名国学大师——凭一己之力,耗十年之功,一个人编撰了《全宋词》的一代词宗唐圭璋先生的观点。他认为第一句“常记溪亭日暮”的这个“常”字可能是被讹误写错啦!唐老引宋人陈景沂的《全芳备祖》所记载的这首词(唐圭璋《百家唐宋词新话》:“李清照《如梦令》第一句云“常记溪亭日暮”,“常”字显然为“尝”字之误。四部丛刊本《乐府雅词》原为抄本。并非善本,其误抄“尝”为“常”、自是意中事,幸宋陈景沂《全芳备祖》卷十一荷花门内引此词正作“尝记”,可以纠正《乐府雅词》之误,由此亦可知《全芳备祖》之可贵。纵观当代选本,凡选清照此词者无不作“常记”,试思常为经常,尝为曾经,作“常”必误无疑,不知何以竟无人深思词意,沿误作“常”。以讹传讹,贻误来学,影响甚大。希望以后选清照此词者,务必以《全芳备祖》为据,改“常”作“尝”。”),因为在《全芳备祖》里头,他就写作孟尝君的“尝”。这个“尝”就是曾经的意思,唐老认为李清照此为忆昔之词,就是怀念过去,非当时当地所作,所以应当为曾经的意思。所以“常记溪亭日暮”就应该是想起曾经在溪边亭中游玩到日色已晚,姐妹们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竟然忘记了回家的路,所以唐老认为写作经常的“常”一定是讹误所致。

但是我个人并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要是写于李清照婚后的生活,偶然想起婚前少女时和女伴们一起生活,那确实可以用“尝记”,也就是曾经,但是如果是这首词写于她十六七岁,或者是刚刚从明水老家来到汴京城的时候,这时候虽然京城的一切确实带来新奇的感受,可是天性自由的李清照却常常想起在明水老家时和女伴们一起的玩乐,也无不可。而且,我觉得这样的话更能反映出李清照当时从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来到京城之中,虽然眼见着繁华无数,可是我们知道李清照她的性格、她的本质却是“繁华落尽见真淳,清照天然万古稀”呀!

所以身处繁华的都市,她却能常常想起在老家、在溪边亭中游玩到日色已暮,和女伴们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竟然忘记了回家的路,尽兴之后大家趁着夜色赶快调转船头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女伴们大家叽叽喳喳的叫声、还有划船声、争渡声惊起了一滩鸣鹭,这是多么纯洁无邪的一幅画面啊!“一图天然万古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四》,“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啊!怎么体会这种“一图天然万古新”的画面呢?还是“兴于诗,成于乐”,一言不合来唱歌吧!

我前面在吟诵另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时候,很多朋友跟我说,这不像吟诵的调子吧?很像现代流行歌曲嘛!确实如此,原来的吟诵《如梦令》其实是这样的,而我个人呢觉得它不能完全表现词中的意境,然后用了《汉乐府》“相和歌”的曲调进行了演绎,而“相和歌词”它其实和现代音乐非常接近的,尤其是长歌之调。那么这首《如梦令》的吟诵应该是这样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而我个人觉得用“相和歌”的长歌调来表现可能更能体现这首词的意境:“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当然,悄悄地改变一下,不要让我的老师知道,否则不知道他会怎么说我。当年老师教我们吟诵的时候,可是一板一眼,非常严格的。不过我想,就算是老师知道,他也会鼓励我创新的。

所以,就像李清照,你看,她的创作也好,她的生活也好,其实充满了创新的精神,因为她有独立之精神,所以她的生命是自由之成长,从这首小令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里头最可以看得出来。你看,十三四岁的李清照和女伴们一直玩到日色已暮,玩到兴尽方归。为什么会“误入藕花深处”呢?一是因为天色已晚,二是因为“沉醉不知归路”啊!就是说她们不光是在外面玩,还在外面喝了酒。十三四岁就在外面疯玩,而且喝到“沉醉不知归路”。而事实上我们知道李清照确实一生好酒,酒量还不小,而且还喜欢玩各种赌博游戏(“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但平生随多寡未尝不进者何?精而已。”  ——李清照《打马图经序》),比如说打马(棋盘类似中国象棋,用掷骰子的方式来决定棋子的行动,规则和现在流行的飞行棋非常相似。有史学家认为李清照是是打马棋的真正发明者。)、双陆(双陆,古代博戏用具同时也是一种棋盘游戏。棋子的移动以掷骰子的点数决定,首位把所有棋子移离棋盘的玩者可获得胜利。游戏在世界多个地方演变出多个版本,但保留一些共通的基本元素。在游戏中,每位玩者尽力把棋子移动及移离棋盘。虽然游戏有很大的运气成分,游戏的策略仍然十分重要。每次掷骰子,玩者都要从多种选择中选出最佳的走法。),而且逢玩必赢,从来没怎么输过。所以前些年我的好朋友杨雨老师在《百家》解读李清照的时候,说她好酒、好赌,还引起了轩然大波,其实这种好酒好赌只是表面现象,她背后真正的本质是这个少女自由、健康的成长,要知道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李格非是著名的苏门后四学士,向来以治学严谨出名,而且北宋以来随着理学的影响渐著,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也越来越严重,“女子无才便是德”渐成共识。我们在讲《声声慢》的时候,最后也提到晚年江湖飘零的李清照,除了从身边的几幅金石文字和赵明诚留下的《金石录》,籍此来寄托对往事的怀念,除此之外身边别无亲人,生活凄清孤苦,百无聊赖。她晚年看到一个朋友的十岁的小女儿非常聪颖,就想将一生的才学都教给这个小女孩,可是这个姓孙的十岁小女孩却说“才藻非女子事”,直截了当地就拒绝了那么伟大的李清照,后来陆游为这个孙姓女子写墓志的时候居然还认为这话说得好,以陆游这样的热血诗人也认为“才藻非女子事”,可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能出现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李清照,那是宋代文学史上多么难得的一个奇迹呀!

我想这就是我们最后一讲要讲李清照的《如梦令》关键的地方,我们要去思考一下,是什么造就了后来那个光照千秋的李清照。首先,家庭教育、家庭成长环境,以及教育思想、教育理念非常之重要。李清照能够养成独立的精神,能够在少年时代就自由地成长,这和她的父母的教育一定是息息相关的,和她的家庭成长环境一定是紧密关联的。李格非自不待言,连宋史记载李清照的母亲也说她“善文事”(《宋史•李格非传》,“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女清照,诗文尤有称于时,嫁赵挺之之子明诚,自号易安居士。”),也就是知书达礼,而且腹有诗书。李格非虽然向来以谨严著称,但在对女儿的教育上却非常有格局、有眼光。李清照搬到汴京之后,李格非知道女儿的兴趣与创作欲望,甚至主动拿当时著名文士的诗文之作给女儿看,让她模仿、学习,甚至鼓励她唱和。

有一次李格非拿了著名的“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张文潜的名作《读中兴颂碑》这首诗拿给女儿看。在父亲的鼓励下,十六七岁的李清照立刻做了两首《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在接下来的诗友聚会中,李格非主动拿出女儿的和诗给张耒和晁补之等人看。张耒、晁补之等人虽然已诗名早著,一见之下却惊为天才,晁补之甚至还和李清照引为忘年之交,所以回头来看张耒的原作和李清照的两首和诗就知道李清照为什么可以成就后来的易安居士了。

张耒的《读中兴颂碑》是写的湖南祁阳当地有个著名的《浯溪中兴颂碑》(浯溪,地名,在湖南祁阳县。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元结撰《大唐中兴颂》,刻于浯溪石崖上,时人谓之摩崖碑。碑文记述了安禄山作乱,肃宗平乱,大唐得以中兴的史实。),是讲唐代“安史之乱”之后郭子仪等名将平定叛乱,迎来大唐中兴的局面。所以张耒的《读中兴颂碑》开篇说:“玉环妖血无人扫,渔阳马厌长安草。潼关战骨高于山,万里君王蜀中老。金戈铁马从西来,郭公凛凛英雄才。举旗为风偃为雨,洒扫九庙无尘埃。”这开篇讲的就是中兴名臣的功绩,而李清照的和诗开篇却说,“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怪不得众人惊奇,张耒从歌颂入手,十六七岁的李清照却能从反思与批判入手。大唐固然有中兴,可是“安史之乱”的根由和原因到底在哪呢?十六七岁的李清照就能有这样的眼光,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她写《夏日绝句》的时候,说到项羽,杜牧只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而李清照却能远超其上,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格局、眼光与境界,尤其是内在的价值与精神,高下有判。

所以在父亲的引导与呵护下,有一个健康的、良性的、自由的成长环境,一路走来的李清照才能保有生命里健康自然的天性,加之又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良性的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尤其是在婚后,这种交流和碰撞一直在延续,只不过碰撞的对象从父亲、亦师亦友的晁补之、张耒等人,换成了她心爱的丈夫——有宋一代最伟大的金石学家赵明诚。所以李清照成为有宋一代最具独立精神、最有自由思想的一代女词人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所以仅就词的创作而言,李清照写过著名的《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这在词史、词论上实为一大里程碑啊!所以这样的李清照,我们就可以理解她为什么一方面既相思情深、深情缱绻,另一方面又拥有独立的人格,思想深刻。即使是面对她的丈夫——她深爱的赵明诚,在赵明诚擅离职守、临阵脱逃之后,她虽然依然爱着他,可是就像面对那个只知南逃的朝廷一样,拥有独立之精神的李清照依然发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批判。

我们都知道李清照的晚年非常凄苦,晚景非常悲凉,国破家亡,夫死物散。为了赵明诚临终保护文物的嘱托,整整二十七年,带着那些文物西藏东躲,流离失所,不仅被人偷,被人抢,被人骗,还被世人冷眼嘲讽,甚至被狼子野心的张汝舟骗婚。张汝舟骗婚之后谋财不成,甚至对李清照拳脚相加。在那样的时代里,大概也只有李清照能不甘命运的这种安排,奋起反抗将张汝舟告入狱中。但这在宋代绝对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之事,而且根据宋律,李清照因告夫也被沦陷狱中,虽然经朋友营救,李清照没过多久就摆脱了牢狱之灾,可是就当时人的记载来看,世人对她都是冷漠的白眼与讽刺、与嘲笑、与挖苦。在人生如此逼仄的困境里,李清照百般无奈,走投无路,不得不向人求助的时候,后人发现一个非常令人惊奇的事实,就是她宁肯向赵明诚的远亲求助,也不肯向自己的表姐求助。而她这位表姐那不是一般的炙手可热,简直可以说是在当时权倾天下。她的这位表姐就是她二舅家的女儿,后来嫁给了权相秦桧,至今还在西湖边和秦桧一起跪在岳飞庙里的王氏。

当时奸相秦绘权倾朝野,而王氏族人莫不鸡犬升天,而李清照再苦再难都绝不肯向这样的奸相夫妻发出一声求助。所以我常想伟大的易安居士,她人格的魅力、她独立的精神与她“朗朗清辉照古今”的名字何其地相配呀!大概父亲李格非给女儿起这样的名字,本来也就有深刻的寄寓和期望吧?所以我又常想,在赵明诚死后,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人生困境里,是什么支撑李清照一直坚持了二十七年。历尽劫难,受尽白眼,晚景如此凄凉的时候还能以一片赤子之心,一种别样的热情关心国事,关心天下兴亡,这是一种何等的胸襟和魄力呀!

所以同为晚景凄凉,但才女李清照和才女谢道蕴、和才女张爱玲的晚景本质上并不一样。谢道蕴婚姻本来不幸,晚年独自抚养孙儿,闭门谢客,两耳不闻天下之事。而张爱玲僻居异乡更是仿佛在人世间消失了一样,不言不语,不吭不响,独自在一间小屋中告别了这个冷漠的世界。过了很多天之后,人们才在她洛杉矶寓所的地板上,发现她早已冰凉的尸体。所谓“哀莫大于心死”。可前此的谢道蕴和后来的张爱玲从所能拥有的、所能经受的命运的坎坷、灵魂的悲伤的角度看,其实都比不上李清照。李清照有着世人难以想像的哀伤,可是却没有“哀莫大于心死”,成为一具行尸走肉,她一直到她孤寂无助的晚年,灵魂的深处,依然像陈寅恪先生所说的那样,“拥有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才是李清照,即使苦难的命运让她如漫漫寒夜中的一轮孤月,那也要“朗朗清辉照古今”!这才是伟大的李易安,即使要归去,也要“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